媒体报道

【转】盘点 | 2017中国美术要闻回眸

2018-01-05
 

meishubao/2018010311253742745.jpg

      《中国美术报》第97期 头条 

 

过去的一年,纷繁热闹。然而,“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总有些瞬间触动了我们的视觉和情感——

这一年,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产生;这一年,十九大报告中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年,北京的冬天少了许多的雾霾天;这一年,保温杯里泡着枸杞、手里盘着串儿的“60、70后”有了“中年油腻大叔”的新名号,而“我们80年代的新一辈”也已开始步入佛系……

颠颠仆仆走到年终岁尾,为了这个ending,大家腾挪跌宕。这时,盘点似乎成为一种带有仪式感的工作。

2017年,就美术领域而言,文化自信更为凸显,我们感受到,传统经典似乎在“创新性转化”的号角之下,开始于沉睡的库房中抖动“身上”的尘土。而近期,保利秋拍之夜,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中国最贵艺术品9.315亿元的成交额,以及中国嘉德在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交出的2017秋季拍卖会30.39亿元的总成交额,也让许多看客和从业者血脉偾张,以为艺术的春天正在叩门。

与此同时,2017年,北京艺术片区陷入大规模拆迁浪潮;798文创公司出让35%的股权,老牌艺术区寻找新出路;尤伦斯艺术中心易主……国外资本在中国艺术市场分羹之时而来,却在调整之际退出。我们一度认为传统渐行渐远,然而事实让我们坚信:埋没在时间里的精髓,总会再现。

在社会转型、革故鼎新的时代背景中,2017之于中国美术,与其说有了怎样的巨变,不如说是问题更加清晰、反思成为共识、机遇有了新语境。不妨让我们一起回顾:

 

 致敬:回望传统经典 

2017年的古代绘画展和大师展层出不穷——1月22日,清寂鹜影——林风眠艺术精品展;4月1日,天津博物馆“清代前期绘画特展”;5月2日,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5月7日,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8月3日,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8月10日,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9月5日,故宫博物院“赵孟頫书画特展”;9月15日,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9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展”;9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11月3日,中国美术馆“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展”;11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画而生——宗其香百年诞辰艺术展”“回眸600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纪念李可染诞辰110周年——墨天神迹·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展”……

 

meishubao/2018010311254817772.jpg

      清代前期绘画特展 

meishubao/2018010311255384615.jpg

      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 120 周年纪念大展 

 

meishubao/2018010311255691063.jpg      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 

 

meishubao/2018010311255691063.jpg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的确,如浙江画院院长孙永在《中国画画刊》杂志年末一期的卷首语中写的,“今年似乎成了业界先贤大师的‘血拼’之年——从南至北风生水起间有点目不暇接,让趋之若鹜的‘吃瓜群众’翘首引颈而疲于围观,颇有一番盛世崇艺、文化复兴之态势……”然而,他也质疑这山海般的围观中,又有几人能读懂大师?“绝大多数只不过又一次佐证了国人的陋习通病——‘特好奇’‘凑热闹’‘好盲从’以及‘附庸风雅’。”

 

 

meishubao/2018010311260375081.jpg      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展 

但笔者以为,无论去看热闹,还是去看门道,观众排队“挤展”的热情,足见公众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清初四王之一的王原祁说:“学不思古,如夜行无火。”维也纳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也曾言:“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在接近传统、接近古人、理解古意的过程中,其更为重要的意义,或在于建构出一种“回复式创造”的成果。

 

 

meishubao/2018010311261270761.jpg      秦汉文明展 

如果说重建文化自信当有多种内在理路的话,“回复式创造”就应是一种极为有益的方式。而这种“回复式创造”并非单就当下的艺术创作者而言,它同时包含普罗大众对传统经典认知的再理解,这种理解无论从大众美学素养,还是社会文化的进阶层面上,都不无裨益。

 

 探索:学术和创作共进 

除了目不暇接的大师展,主题性美术创作越来越多地抢占了美术创作领域的话语权和热点流量。尤其,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为当前体量最大、国内外参与度最广的主题性创作工程,于2013年启动至今,举全院以至更广范围的力量,目前到了要验收项目成果的攻坚时刻。10月21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2017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采风写生作品展”在京举办,是该院自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此外,5月17日,“中华家园”美术创作项目在京启动;7月11日,文化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11月23日,文化部在京举办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开班仪式暨座谈会……由此而言,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博弈的时代,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作为讲述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已然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家的共识。

 

 

meishubao/2018010311262046724.jpg      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采风写生作品展 

如果说,对本民族重大主题的艺术描绘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自觉反映,那么相应的,对国外艺术的包容和互鉴同样是一个重要方面。3月17日,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展;4月19日,伏尔加河之声——中国美术馆藏俄罗斯油画精品展;5月7日,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0—1980)展;5月26日,中德两国副总理见证“德国8”签约;6月17日,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收藏展;10月8日,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日本版画交流展,以及3月1日,卡塞尔文献展历史上第一次有关其历史发展与沿革的历史性展览“文献展的神话——阿尔诺德·博德与他的后继者们”;11月25日,美术史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创立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11届中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等,所有这些活动的举办,其背后所表征的话语逻辑是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meishubao/2018010311262046724.jpg      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 

谈到文化自觉与自信,还有三件事不得不说。2月26日,由文化部艺术司支持,中国国家画院、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以“丝路情怀与现实理想”为主题,展出的400余件作品较好地体现了画院在中国画学传承与探索上所具有的强大优势。这一展览的前身为“全国画院双年展”,自2007年至今中断十年,重新出发,这对全国画院系统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它是一个组织平台,更是聚合画院力量的权威联盟。9月24日,2017·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丝路与世界文明”为主题,共展出了102国567位艺术家的 601件作品。无疑,“丝路文明”“一带一路”在国家宏观倡议之下,继续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文化概念成为美术创作领域的重要题材。

 

 

meishubao/2018010311264566592.jpg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 

meishubao/2018010311264761247.jpg

      2017·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9月22日至10月29日,“2017凤凰艺术年展”的举办唤醒了凤凰这座古城独有的文化基因,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卢森堡、瑞士六国的19位艺术家,通过200余件作品穿越历史与国界进行对话,赋予了今日的凤凰新的文化内涵。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所提出的“超当代”的概念,其最重要的学术依托正是高度的文化自信。

 

 

meishubao/2018010311265058936.jpg      凤凰艺术年展 

 

 学习:创新不止,转化不断 

2017年是砥砺奋进五年的收获之年。十九大报告中,专辟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一节,为文艺发展指明了具体的航向,美协、画院、美院等各系统掀起的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仍在持续。10月10日,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最美中国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型美术作品展”开幕。10月16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砥砺奋进中的五年——中国国家画院发展成果文献展”在京举办。11月19日,中国美术馆“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开幕。这些学习、展览活动,所彰显出的态度是明确的,就美术创作研究而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必将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方向。

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史雄辩地说明,艺术的现代性并不仅仅意味着追求形式的变和表现语言的新,更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我们对自己文化艺术的来源了解得越深入、越透彻,就会越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就越能对当前纷乱复杂的艺术面貌做出正确的判断,中国的艺术也就越有面对未来的生命力。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认为,“历史开始于传统的传递,传统意味着把过去的习惯和教训传递到未来之中”。但在新时代的要求下,传统仅仅满足于传递习惯和教训必然是不够的,如何转化和发展仍是关键。当然,这要基于大家能够充分认知传统究竟好在哪儿。如果一件艺术品只是因各种炒作和天价成交额才被大众所熟知,绝对是艺术本身的异化。让艺术回归艺术,仍是沧桑正道。

不管时代怎么变幻,属于人性根本的文明与文化不会丧失其光芒。毕竟,立足传统,才是成就艺术变革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致敬经典,我们拥有文化自信,我们盼望艺术的春天。傅雷先生曾言“往深处去”,在这个岁末年初,或可视为期许。

2018年,期待我们听到的由远及近的黄钟大吕之声,承载的是中国美术的正大气象

 

 

转自《中国美术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 32 号楼 B 座 1701 室中国美协北京双年展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597593915975938359759382

网址:www.bjbiennale.com.cn(中英文)

表格下载地址:http://www.bjbiennale.com.cn/cn/zlzn/

        电子信箱:bjbiennal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