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动态

第八届北京双年展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9-09-10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国际当代造型艺术担当”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月31日在北京前门建国饭店隆重举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北京双年展策委、召集人陶勤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双年展顾问邵大箴担任总主持人,北京双年展四位策划委员,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包林、邹文担任分场主持人。
 

总主持人北京双年展顾问邵大箴 

 

        会议邀请了韩国美协主席李范宪,原法国美协主席雷米•艾戎,俄罗斯艺术学院院士、列宾美院教授布里奥克,美国费城艺术大学校长大卫·雅格,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双年展策委张晓凌,大型主题绘画作者、中央美院副教授廖勤,以及白俄罗斯、新西兰、韩国上合组织国家从西班牙到南美洲美国特展代表共20余位艺术家和理论家围绕主题进行发言。来宾们各抒己见,就当代艺术创作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关联、中外现当代美术创作史论研究、本届双年展主题含义阐释、展出作品整体或局部观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探讨,对北京双年展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中肯建议。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代表、艺术机构、媒体20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总主持邵大箴首先介绍道,自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演讲时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世界各国对此热烈回应,并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本届双年展参观国家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充分表明“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的主题同样得到了全世界艺术家的认同和响应。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面貌多彩多样,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政治伦理各有不同,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理想,便是追求和平、进步、富裕、强盛。人们普遍期待一个文明开化、多元发展的世界,这就呼唤全球的多极均衡、多元共存,这便是各国艺术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空前关注和热情参与的原因。 

 

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陶勤作主旨发言
 

        随后,陶勤副书记代表活动主办方做主旨发言。她指出,北京双年展将中国的主流美术置于一个国际化界面,传播匹配大国外交的主流国家形象。从首届参展国45个国家发展到本届的113个国家,不仅体现了中国美术的国际号召力,其构建和谐世界的系列学术主题也不断引发国际共鸣。北京双年展以“绘画和雕塑的当代性延伸”为办展宗旨而保持着独立的姿态,为世界范围内架上绘画的回归与复兴提供了“中国支点”,本届主题更是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背景下,世界绘画和雕塑的艺术担当。她强调,北京双年展将坚持打造百年品牌的思路,继续关注当下、直面即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并为装置、影像等新媒体艺术提供展示空间,努力把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全部纳入参展范畴,向世界持续阐发中国艺术主张。

  

一、人类共同命运关联当代艺术创作 

 

分场主持人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王镛 

 

        作为北京双年展的发起人之一和资深策委,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王镛教授对于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有着独到的理解。他在《全球视野与人类情怀》的发言中指出,本届主题旨在以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艺术形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境界。东、西方不再纠结于观念对立或传统与现代的两难选择,一切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皆可在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代世界的艺术形式。本届双年展作品也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既保持着东西方各国不同文明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其他国家文明的艺术元素,一方面“以我为主、我自为我”,另一方面“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共同绘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 

 

原法国美协主席雷米•艾戎 

 

        原法国美协主席雷米•艾戎是北京双年展的常客,对此项展览的长期关注和热忱使他解读本届主题时相较他人更为深入。作为一位艺术家,他从绘画的诗性入手,认为绘画本质便是建立在对色调与和谐的理性认知之上。有限的画幅是属于艺术家们书写情感的自由空间,作品以独具个性的方式表达出每人心中对“合一”的渴望。他还提出一个十分独到的观点,认为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差异不仅不是交流的障碍,于人类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这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多样性应借助艺术语言,在每个民族和每个文明的特定文化语境中得到充分表达。

 

瑞士艺术家伯纳德加罗
 

        瑞士艺术家伯纳德·加罗在阐释主题含义时,似乎充满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尽管来自风光如画的瑞士,加罗依然严肃地指出,全世界正在趋于恶化的自然生态不断提醒着,人类的命运是有共同体的。在面对地球这一共有家园时,人类应放下文化和种族偏见,同舟共济,共同应对。从这一点上说,当代艺术担纲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承载着希望,沟通人类的心灵,激励人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并做出相应改变,逐步完善自己的良知。加罗自己的作品也正表达了这一深刻命题。 

 

挪威艺术家戴格霍尔 

 

        挪威艺术家戴格霍尔将绘画色彩的意义升华到了“多样性、冲动和内在的精神自由”的高度,自由的思想是艺术创造的基础;同时创造又不仅仅是重新创建、复制和重用,更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动力,这些也构成了本届双年展主题的核心:未来永不静止、永不停歇、永不中断——这是一场进入色彩、现实与科学未知世界的自由运动。艺术家们应勇于跨越国界,迎接新的挑战与活力,从大众中来,走向国际,方能获得共同成长,走向一个充满希望、和平的世界。

  

二、多彩世界语境中的当代艺术研究
 

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张晓凌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凌也是较早参与北京双年展策划实施的资深策委之一。他在阐述当代中国艺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时前置了一个背景命题:从单调阴沉的冷战时代走向多彩世界,从虚幻的乌托邦主义还原至个体生命的丰富性,从优越的人种观念迈向众生平等的境界,从独尊一家的文明形态到各种文明的和谐共生,从独自面对现实的困厄到共同思考人类的未来与命运,已成为当代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走向。回到展览本身,他鲜明地指出,一方面,中国艺术家们以其作品的独创性,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当代艺术光谱中的亮色;另一方面,他们所表达出的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主张,深刻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意涵。 

 

分场主持人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尚辉 
 

        同样作为资深策委,《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的发言有着学者特有的深邃,并娓娓道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在逐步具备观照全球的眼光。这种眼光既让中国美术的当代视野极为开阔,也让中国美术的当代探索力图在全球化与本土性之间探寻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而中国美术的当代理念,则始终把艺术的人文精神与社会的积极价值相统一,注重对人民生活的表现、对人民形象的塑造,并始终认为艺术创造的根本来源在于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他还特别提到了北京双年展始终秉持绘画、雕塑与新艺术探索共同推进的造型艺术发展理念,为人类艺术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中国经验。 

 

俄罗斯奥伦堡美术学院副教授苏斯皮岑拉(右) 
 

        俄罗斯奥伦堡美术学院副教授苏斯皮岑拉对本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审美取向有着深厚的研究,对其历史沿革如数家珍: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历经19世纪“巡回展览画派”到20世纪初“艺术世界”的批判现实主义高峰期,也经历了苏联时期的社会现实主义,时至今日依然是俄罗斯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只是题材从以往富有革命历史感的严肃内容,过渡到轻松乐观的抒情作品。但无论如何变革,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形态,从而构成了这一风格的精神内核。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齐喆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齐喆对于当前中国版画发展中面临的重新抉择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艺术见解。他认为,版画家必须要让自身进入到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和当代文化情境之中进行思考,研究当代人和周围世界联系的方式,特别是接受视觉信息的方式,寻找自己通过视觉媒介切入生活和精神的角度。他呼吁,让版画家重新回到社会,参与实践,这样背景下产生的版画作品必然会具有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也会因其来自社会而被大众所关注和接受。 

 

希腊艺术家斯特拉(左) 

 

        来自希腊的艺术家斯特拉女士显然对本国悠久而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充满自豪,她选取了大量古迹遗存,论证了在辉煌的古希腊时期,色彩在包括绘画、雕塑甚至建筑方面都扮演着分量极重的角色,古人对于色彩的巧妙运用达到了令今人钦佩的程度。当然,在大多数当代艺术中,色彩也是其艺术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对于艺术的社会功用,她也抱有相似看法:艺术不仅影响我们的情感和审美素质,而且是人与人之间一条非常有效的接触、沟通、合作的渠道。艺术所倡导的文化多元化是全球化时代促进和平与相互理解,推动进步与繁荣的唯一安全框架。 

  

三、多国特展集中展示艺术多样性

 

新西兰特展艺术家伍德拉夫 
 

        根据惯例,本届双年展设置了多个国家特展,为集中展示本国当代艺术搭建了绝佳的国际化平台。代表新西兰特展发言的艺术家伍德拉夫首先带领听众回到了岛屿初创的洪荒年代,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新西兰既内敛又开放的双重性格,直至近代以来与欧洲文明的交流互动,新西兰人不断探索,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使毛利土著文化与欧洲技术与民族传统相融合,形成了全新的文化混合体。特展将从自然地理、历史传承、现实生活、文化取向、对外交流等多个层面立体展现今天的新西兰全貌,也正是这些,造就了如今的“长白云之乡”。 

 

白俄罗斯特展策展人索菲亚
 
 

        白俄罗斯特展是本次双年展的一大亮点,在策展人索菲亚的讲述中,听众领略了这个融合了欧洲与俄罗斯双向影响的文化载体。近20多年来,白俄罗斯越来越多地接纳来自西方的当代艺术,参展的十余位年轻一代艺术家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读了本届双年展主题,讲述了人类存在的孤独与生存危机,同样也展现了白俄罗斯画派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结合的成果,使观众得以了解白俄罗斯艺术的主题关乎人类理想,彰显出这个国家丰富的艺术含量。 

 

韩国美协主席李范宪 

 

        韩国美协主席李范宪此次率人数众多的代表团访华,体现出对北京双年展的高度关注和同中国美协交流的诚意。研讨会上,他充满感情地说道,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两国对文化差异基本持包容、接受的态度。当前正是加强艺术文化交流、增进两国友谊的重要时期。在谈到韩国特展时,他特别引介了多位擅于表现民族审美意识、时代精神、造型艺术的韩国当代顶尖艺术家。同时,他也对中国美协明年赴首尔举办的“艺术与和平——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交换展表达了良好期许。 

 

“从西班牙到南美洲”特展策展人露西娅 

 

        “从西班牙到南美洲”特展策展人露西娅来自于西班牙美协,两年前,她便与中国美协商讨策划本次特展。针对今天有诸多博览会和双年展过度强调前卫性,使展品解读遇到困难的现状,她的策展思路也非常明确:其一,特展突出多元性,尊重来自各个国家、民族和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和文化特征;其二,作品要能为大众所解读、所接受、所喜爱。秉持这两个思路,她用了两年时间在相关国家遴选适合的艺术家,包括抽象、具象等不同风格,在衡量其艺术水准的同时也注重艺术家所具备的良好的国际声誉,于是便有了此次名为“让艺术更贴近大众”的西班牙特展,以此呈现多元的色彩和造型,表达丰富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从而吸引公众的兴趣。 

 

美国费城艺术大学校长大卫·雅格 

 

        美国费城艺术大学校长大卫·雅格作为此次美国特展的策展人,开门见山地强调,在当今社会里,创造力也是艺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部分,它是艺术家和设计师的灵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对于有创造力的人来说,新机会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也正是费城艺术大学的使命,即提高全人类创造力。他介绍到,美国特展展示了本校教师和校友的作品,展现学校追求创造性的宗旨,力求使观众从中感受到教师们带给学生的充满创造性的教育文化。他最后用一句话共勉:创造性的时代即为现在,我们都可以成为创造人类共同命运的变革者。 

  

四、紧扣主题分享创作感言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廖勤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廖勤应邀为本届双年展创作的主题绘画《同舟共济,荣辱与共》陈列在美术馆圆厅正中。领受这一任务后,廖勤副教授在构思、创作可谓费尽心力。他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精细筛选、刻画维护和平、规划城市、欢庆节日、环保生态、爱护动物、救援危难以及中国援建、高铁速度、神舟蛟龙、开采可燃冰等为数可观的当代社会内容。廖勤认为,现实生活能够滋养艺术家笔墨、陶冶个人性情、激发创作激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于当代人文环境中,有着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将吸引更多人喜爱中国画、关注中国美术,这是中国画艺术家的职责与担当。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任哲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任哲是到场嘉宾里面青年一代的代表,入选北京双年展除了感到荣誉和鼓励外,更多的是责任。他谈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已成为连通各国人民梦想的桥梁,而经典、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对外传播,让世界正确、深刻地认识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从而增进情感、文化认同和命运共建,则是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业使命。他决心,在这一发展理念指引下,以眼记录,用心感受,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优秀传统、弘扬当代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英国艺术家菲奥娜
 

        同许多欧美艺术家一样,来自英国的菲奥娜很早以前就被中国水墨画吸引,时常会花上几小时去欣赏、研究。她认为,水墨画能够捕捉到自然和生命的鲜活。画家在宣纸上作画的姿态似乎也体现了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从而对她本人的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她开始借鉴水墨画的一些技法,比如尽力保持笔触的纯粹。在她的作品中,色彩占据了首要位置,她坚信丰富的色彩表达着韵律和动感,预示着幸福与美好;她同样坚信人类同呼吸、共命运,彼此需要,而艺术正是能够凝聚人心、传递快乐。 

 

厄瓜多尔艺术家杰斯·科博 

 

        厄瓜多尔著名雕塑家杰斯·科博在发言中抒发了对城市拥挤的噪音污染的厌倦,最终离开城市,搬到乡间感受自然。那段时间,他再次被自然的美所震撼,并且意识到现在的一些“教育”让人们失去了基本的审美能力。因此,他开始重新思考艺术的意义,不再认为它是获得名利的一种手段,而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对事物的简单感受。他给自己创作的公鸡取名“凌晨4点”,因为听到公鸡打鸣就意味着迎来了崭新的一天。此外,他还认为北京双年展除了展示艺术本体,还尤为尊重不同人群对彼此文化、艺术和政治观念的不同看法,实现了“尊重他人的权利会带来和平”。 

 

澳大利亚华裔艺术家沈嘉蔚 

 

        澳大利亚华裔艺术家沈嘉蔚已多次入选北京双年展,他每次带来的作品总会给人以惊喜。这次,他给听众讲述了一个阿富汗难民家庭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叫雅尔达,在幼时为躲避阿富汗战争,全家辗转漂泊,最后来到澳大利亚定居。雅尔达从小立志从事记者职业,成绩优异,学生时代就成为当地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毕业后,她被派往阿富汗进行战地采访,冒着生命危险制播的纪录片震动世界。如今她已成为英国BBC世界新闻节目主持人,还获得了联合国媒体和平奖,跻身国际著名主持人行列。作品描绘了一家三口温馨和睦的肖像,展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已完美地融入国际大家庭,暗含了人类所达到的理想未来,寄托了美好的祝愿。 

 

保加利亚艺术家格奥尔基耶娃 
 

        保加利亚艺术家格奥尔基耶娃毕业于维也纳艺术大学,学院派出身的她对于艺术创作有着冷静和反思的学者气质。在她的作品中,以人际关系为线索,描绘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群,并选择红色作为主色系。甚至人物各自的物理属性都被省略了,只有具体的细节特征才会被描绘出来。在她看来,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疏离,而这些独一无二但不知名的人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了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因为自己在他们面前仍然是独立、却又孤独的。 

 

以色列艺术家丹妮埃拉·沙因曼 

 

        以色列艺术家丹妮埃拉·沙因曼似乎对人工智能颇有研究,他开篇名义地指出人的大脑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尚有诸多秘密有待揭示。在此背景下,AI(人工智能)应运而生,是科技进步的标志性产物。他发出了很多人曾提出的设问:AI能否最终取代人脑?网络智力能否像人脑一样产生情感、精神、价值观?基于这些思考,他描绘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迷宫,象征着人脑神经网络的分支。神秘莫测的人脑创造了人的身体和思想情感,也创造了奇幻的艺术。最终他相信,人脑的功能是无可取代的。AI擅长理性分析、计算,而人脑则继续创造情感维度。他坚信未来的世界依然属于人类。 

 

印度艺术家古普塔 

 

        来自印度的古普塔与中国的渊源可谓由来已久,多年前,他的作品首次入选北京双年展,有机会首次拜访中国,也彻底爱上了中国。随后,他申请到了中国美术学院高级学者研究项目提供的奖学金,开始努力学习中文,并得以在中国深造。毕业后,他又自费继续在中国美院进修,通过多年学习交流,他的作品风格逐渐发生转变,从印度的色彩世界进入了中国的水墨世界,又尝试利用这种碎片化的宇宙拼凑一个宇宙精神的实体,这个是带有印度传统艺术的特色、中印合璧的作品。最终,他也在杭州成功举办了个人展览。 

 

上合特展参展艺术家代表安德烈 

 

        此外,上合组织特展也同期在中国美术馆中展出,俄罗斯艺术学院院士、列宾美院教授、有着“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安德烈代表特展发言。他对中国政府、中国艺术体制和中国美术发展表达了高度赞赏。他提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对许多周边民族的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国的文化艺术也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历史进程。中俄两国始终致力于发展和巩固睦邻友好关系,一直携手并肩,互相学习,守望相助。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推动的各种对话在丰富各国文化的同时,也在充实自身的文化血脉,成为国际艺术界的佼佼者。他以友谊与艺术之名,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

  

分场主持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邹文
 

分场主持人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 

 

        王镛教授在评价厄瓜多尔雕塑家的作品时,提及很多现代主义作品从自然动植物当中汲取创作题材,用单纯简约的艺术语言很好地诠释回归自然、道法自然,回归人的淳朴本性,克服人性异化,与本届双年展人类共同命运主题异曲同工;包林教授则评价道,把命运的美好想象和向往,以及我们当下的生存体验,乃至于我们向世界各国学习所吸收的各种绘画语言有机相融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经验;尚辉主编在回应主题性创作时也评价道,中国传统古语中有“同舟共济”的概念,在《圣经》中也有诺亚方舟,无论来自东方还是西方,有关用舟来共渡一个劫难都是通用的象征,因此用舟来象征人类度过灾难的意向便是主体绘画的应有之义;邹文教授在评价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时,也引申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传承就是一种坚持,只有在这种坚持中才能形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脉,形成艺术的特质,构成人类文明多样化之中的一个色彩。 

        在自由讨论阶段,在座听众纷纷登台发言,所涉话题也更为广泛,马来西亚、印度、纳米比亚、苏里南的艺术家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以及包容彼此文化的不同与多样性,只有认同了这种“不同”,尊重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才能够命运共担、风雨同舟,才能够创造出多彩的世界,可以使我们共同迈向共同命运的大舞台;英国艺术家则侧重于美育,提出不仅对青少年儿童,对成人的美育也应采取“终身教育”,培养对艺术的信心,塑造健全的人格;一位厄瓜多尔的艺术家提议,参加下一届双年展的全世界艺术家可以共同创作一件纪念作品,为北京双年展留下一个永恒的回忆。 

        中国画家也表示,这几天同各国美术家的交流与积累对固有的艺术观念冲击很大,今后要将新的艺术思维融入创作中;一位安徽的画家说,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捐赠给北京双年展,祝愿我们自己的双年展越办越好。 

        本次研讨会学术主题不仅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响应和践行,同时也为国际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而又颇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交流平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叙事语境中,中外美术家们借助语言相互沟通,探寻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脉络,拓展了双年展的学术视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双年展将不忘初心,继续坚守以绘画和雕塑为主的办展宗旨和特色,积极鼓励艺术家在形式语言方面的拓展和创新,不断实践绘画和雕塑在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使命中的历史担当。

        研讨会期间,组委会还专门向为本次双年展捐赠作品的作者集体颁发了收藏证书,以纪念、表彰艺术家们对中外美术交流事业慷慨无私的捐助。 

 

 

 

 

中外参展艺术家积极与会

 

与会北京双年展策委为中外捐赠作者颁发收藏证书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 32 号楼 B 座 1701 室中国美协北京双年展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597593915975938359759382

网址:www.bjbiennale.com.cn(中英文)

表格下载地址:http://www.bjbiennale.com.cn/cn/zlzn/

        电子信箱:bjbiennale@163.com